战国东门府封泥

中国古代封泥
长5.2厘米  宽4.6厘米  厚2.6厘米


    封泥是古人封缄文书、信件、货物时用在封口处抑有印鉴的泥团,是印章最初的使用遗存。自清末发现封泥以来,一度受到金石学家、收藏家的格外珍视,成为考古探微、补遗证史和研究古代印学与书法的绝好材料,成为继甲骨文、金文、简牍之后,金石学的又一重要成果。

     古陶文明博物馆收藏战国秦汉封泥总数逾三千件,是目前国内外最丰富、最系统也最知名的封泥收藏体系之一。

     2000年底,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陆续获得近四百品战国封泥。此前,人们所掌握的战国封泥资料不足30件。北师大历史系文博专业与古陶文明博物馆于2002年11月共同组织了遗址考查及相关学术课题研究。初步结论为:这批封泥是战国遗物,封泥所反映的内容大多与市场贸易相关。由此可推断新蔡故城遗址的商贸市场属性。或许这就是战国时代最发达的大型商贸市场所在。城东南西北皆有“府”,这些“府”或在四门之旁;城中有市,有“夕市”即晚市,有“工市”即买卖手工制品的市。在这些市上,许多商品被封上“笃”、“信”的标识,这或许是中国商品质量监督检验制度最早的证据。那些印有特殊形象和记号的封泥,或许就是中国人最早的商标。同时,这又是中国古代文字、书法、印学等诸多门类的重要收获。此东门府封泥即为新蔡战国封泥之最精美也最重要的标本之一。